BioTop點子工作室

在有趣的生物(Bio)教學領域中
形成任務導向夥伴關係(Task-Oriented Partnership)的專業成長社群
一起吃喝玩樂也一起學習成長。
*****************************************************
從前從前,魯夫、索隆,和陸續加入的香吉士、騙人布、娜美、喬巴、羅賓、佛朗基、布魯克...
搭上黃金梅莉號、千陽號,航向每個冒險任務,一起打拼一起分贓一起把錢花光光....
咦?怎麼扯到這邊來了?........喂!老大!拿錯劇本了啦啦啦~~~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苗圃蒙特梭利參訪見聞

一月初,因緣際會下,跟著謝老大到了「苗圃蒙特梭利中小學」參觀。

其實不是第一次聽到「苗圃」這個名字,從前在自己考慮離開主流教育系統,朝著非主流教學系統努力時,曾蒐集到這間學校的資料。

以結論來說,這次真的是個有趣的經驗!!!!!!!!

跟梅校長還有夫人王主任的對談過程,稍稍的了解這個特別地方,雖然還沒得以體驗到實際教學的歷程,但可以感受到許多很有實質意義的教育理念。

梅校長強調學習過程的自由與責任,苗圃的孩子除了基礎課程,他們可以選擇有興趣的議題與領域進行學習,利用多元具體的教具協助知識概念的建構,直接體驗實務,直接應用知識理論。

國小階段強調個人能力的發展,學習自我審視評斷自己的學習成果,對自己負責
課程尤其強調語言學習及訓練。
與梅校長聊天的過程,其實有種很特別的違和感,梅校長雖然是美國人,但中文非常流暢,溝通時完全沒有隔閡,言談內容心領神會。能與梅校長這樣沒有侷限的對話,這就直接驗證了語言在溝通上的重要性。

國中階段則學習學會如何成為社會人,課程學習如何分工合作、解決問題。
梅校長提及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三合院,那種家族間合力維生、各司其職,長輩將道德觀念、生活知識技巧傳給後代的過程,就是種很棒的教育過程。

在苗圃一年分四季的課程安排,與主流學校一年分二學期的安排有很大的差異。
梅校長認為四季的學習時間能讓學生學習更有效率,維持他的學習動機。

在苗圃,他們稱教師為引導者,一班24人有二名教師,透過數種分組形式來學習,以人數區分有12人、8人、6人、4人(學習小組)、3人(職業試探)一組等多種形式。這麼多的分組方式,是讓學生能面對不同任務,形成不同類型的小組共同解決問題。
談到這裡,對於蒙特梭利的師資培育與實際授課方式,真的很感興趣!!

苗圃也有共同的基礎課程,王主任提到她講述蕨類的過程,是從地球出現到生命發生到蕨類登陸、蕨類形態、構造、生活史、地理分佈等。
乍聽之下,似乎跟主流學校傳統教學的講述法並無太多差異。但感覺得到老師授課過程在意的是內容的完整性,以此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延伸學生的學習範圍與興趣,深入探討與探究。

王主任說授課時是會用到主流學校高中大學課程的內容來當作教學材料。
在主流國中的教科書中,有許多部分屬於經過整理系統化的知識性內容。因為學校授課時數、課程目標、考試評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授課內容是被限制在一定範圍,教學內容下,是以國小課程為基礎,向上銜接高中課程,有系統的讓學生分階段學習。這種"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似乎很有效率,但如此真的能做出最好的"產品"嗎?

體制內的學生往往在最有學習興趣時,沒有延伸下去,就此打住,再被指定往其他的授課內容發展,所以大部分的學生是被要求學習規定的內容。

這種情況就好像,體制內的是每天吃三個便當,便當是經過充分經心調配的,但規定一定要在短時間全吞下去,不管你今天有沒有胃口、不管你是不是回教徒不吃豬肉...;苗圃的課程像是每天到一間buffet餐廳挑選自己想吃的餐點,還是要各類食物都吃、營養均衡,但是前菜、主食、飯後甜點是可以自己選的,且能照自己的速度享受食物的美味。

當然主流學校也是有優秀的老師可以端上美味可口的餐點,但現實情況往往是:沒有那麼多巧婦、就算有巧婦也常常難為無米之炊,受限諸多因素往往會影響一道好菜的呈現。

其實,我看見的苗圃也不是朝著一間buffet的方向發展,我看到的是他們讓學生變成buffet的廚師,不只能創造美味,更懂得如何與人分享美味。

短短的二個多小時,其實只能初淺的認識苗圃這個地方,期待有機會能更深入了解其教育的過程與內涵。

在離開苗圃時,剛好碰見孩子們為了爬玉山,去鍛練體能回來,他們有禮貌的帶著笑容道別,那個笑容真棒!

回程一直在思考,這次的經驗有些什麼是可以融入在現行主流的教育中。
我想不管是什麼,現在一定需要的是"改變"!!!

2 則留言:

  1. 我也是第一次去就被震撼了!XDDD

    回覆刪除
  2. 簡短但意味深長的分享,好想親自體會一下那種氛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