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Top點子工作室

在有趣的生物(Bio)教學領域中
形成任務導向夥伴關係(Task-Oriented Partnership)的專業成長社群
一起吃喝玩樂也一起學習成長。
*****************************************************
從前從前,魯夫、索隆,和陸續加入的香吉士、騙人布、娜美、喬巴、羅賓、佛朗基、布魯克...
搭上黃金梅莉號、千陽號,航向每個冒險任務,一起打拼一起分贓一起把錢花光光....
咦?怎麼扯到這邊來了?........喂!老大!拿錯劇本了啦啦啦~~~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合作學習的討論與引導


       學生上台報告與報告之後的對話討論,是合作學習相當重要的一環。舉例來說,前一篇1-1的分享,同樣的師生對話在另一班卻沒有出現,而是出現另一套有趣的版本。當同樣的題目丟出去,學生的不同回應都會引發後續不同的討論方向,所以如何見機行事、因勢利導,需要教師彈性應變、迅速判斷並追問下去。


     當我的學生提到「那個是紅外線,紫外線才不會熱啦!」(學生以為紫外線不會讓地球增溫,紅外線才會),我的回應是引導到臭氧層、平流層、對流層、紅外線輻射、水蒸氣等溫室氣體。而且當學生說沒有大氣層、地球會很熱的時候,我要他說清楚「地球」是指哪邊?地表?地心?受光面?背光面?全部的均溫?很多問題若沒有先界定清楚範圍,就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種情況我會雙方都加分、都肯定其貢獻,但是會一直刺激他們換個方式去想。

    很多時候老師跟學生一樣都想要「一個」標準答案,但是世界上大多數的東西沒有單一答案。例如我故意問學生: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是」植物還是動物?就跟氣溫這一題一樣,要學生先弄清楚「前提」,這個問題是個陷阱,是為了讓學生再次定義問題,再來回答。就像「蜘蛛是不是好的?」這問題,什麼叫做好?怎樣是不好?定義在哪邊?要判斷「是不是」植物,學生就必須先弄清楚「當前科學家對植物的定義」,若依課本的定義:綠藻不算是植物,香菇也不算是植物,但是在生活用的詞彙中,「蔬食」卻包括這兩個。

    另外,我給學生的問題也為了故意製造他們概念衝突,讓學生意識到其先備知識架構不足以解決新的問題情境,所以就會產生內在動力,要去了解新的知識,並自行整合歸檔到其原有知識架構中。

    前述「是植物或是動物」的問題,就是為了要引出學生對生物分類的另有概念,並趁機把後面的概念拿到前面先講,所以當有學生說出「都不是」,even他其實是亂飆的,但我還是很開心學生講到我想要去的方向。

     我會想抓住機會簡介原核和原生生物,是因為「專有名詞」把很多孩子嚇壞了!怎麼樣讓他們耳濡目染、到耳熟能詳?我的做法就是讓很多科學名詞一整年在不同單元中重複出現,例如「原核生物界」這名詞,在學生一開始辯論「細菌算不算生物」的時後,我就已經先帶到,等真的上到分類,學生對這生物辭彙就已經累積到某種熟悉感了!既然「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那麼「科學語言的熟悉」也是科學教師可以刻意營造的生活經驗喔!

    合作學習的討論除了題目盡量是半結構化、維持開放論空間之外,題目是否有趣、可以引起學習動機、或有爭議性,這些都很重要的。而在回應學生的答案時,「不要把話說死」更是重要;很多科學知識日新月異,當學生說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答案時,不要立刻否定他,因為也許他才是對的,也許他找到一個可以做專題研究的好題材。

    講了這麼多,我不得不提一下這樣引導的限制:「時間與進度」。這一直是我的致命傷。

     我很喜歡讓孩子暢所欲言,但是當學生在1-1單元中一直往「火星探測」、「冥王星的空氣與溫度」那邊鑽進去的時候,我只能忍痛卡掉,告訴他我很肯定他能聯想到這些議題、顯示他有清楚的興趣和課外知識,但是為了在時間內完成我預定的討論,所以要先回到原本的主題;我會鼓勵他利用課餘時間繼續探討,找到的資料拿來跟大家分享與討論。
   
    因此有時我會在下次上課時收到一疊圖文並茂的報告,我會看學生的情況繼續引導他,或是張貼在公佈欄給別人參考。這樣的肯定會營造一種積極的學習氣氛,學生也會有樣學樣,所以合作學習雖然在一開始很花時間,但總是會越跑越順,因為老師跟學生都在學習「如何彼此建立最適合我們這一班的合作學習默契」。

    每次接一個新的班級,對我都是一場全新的冒險旅程。而如何設計好用的討論提綱、如何進行任務活動設計,這就是我跟BioTOP夥伴們在學習共同體中的重要任務,關於這個請見下回分解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