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的流程為:1、各組確定研究主題,如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等;2、各組決定探究方法及報告形式、組員分工;3、小組進行探究和組內討論;4、各組提出初步的成果報告;5、各組向全班進行研究成果發表;6、師生共同討論與評鑑。
至於緊接著的脊椎動物單元教學,我則在GI之外,還多加了拼圖式的元素在裡面。所謂拼圖式合作學習(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1971年由德州大學教授Aronson等人所共同研發而成),包含了「原屬小組」(home groups)和「專家小組」(expert groups),也就是說:先在原本的組別跟組員彼此合作、討論自己所扮演的動物是哪一類?然後移動到那一類的桌子,和扮演同類的同學針對該類屬性更深入地共同研究,再向全班分享課程相關訊息。我還放了一個元素進去,就是針對迷思概念製造概念衝突,並引導學生進行論證。
講了這麼一大串,到底我是怎麼進行的呢?簡單說明一下流程:
1.先分組。影片1
2.製作動物名牌讓學生抽,抽到了就別在胸前代表該動物。脊椎動物分類 脊椎補充資料
這些動物包含學生常會有迷思概念的生物,例如:以為企鵝是哺乳類、鱷魚是兩生類...。
也放了不易分類的蚓螈、肺魚等。影片2
3.學生跟原本的組員討論之後,決定自己的類別,然後到該類別的桌子與同類進行討論,列出共同特徵等,並製作海報準備發表。影片3
4.引導學生進行論證。影片4
我的朋友貝貝拉老師的進化版教法更棒:將科學閱讀與脊椎動物結合的兩堂課
----------------------------------------------------------------------
至於動物界都教完之後,很多學生還是可能還是搞不清楚課本上那麼多動物,到底哪個是哪一類?老師以為講完學生就會很清楚的,常常一考下去他還是回到原本的想法。怎麼樣透過動手操作的形成性評量來建立概念呢?
幸好我有位優秀的同事:林殿月老師,她把課本有出現過的生物,再加上一些趣味的圖片如章魚哥等,印給學生進行剪貼分類及標示。我根據她的經驗,與她商量改進之道後,再拿到我的班上進行。
我的方式為:
1.將學生分組,請他們帶剪刀、小刀、彩色筆等。先分工,然後一組發一張如上的生物小圖、一張資源回收的月曆紙。
2.講解遊戲規則,他們必須在一節課之內,剪下小圖、註明它的名稱、分類。若黑白影印小圖不清楚,可以到黑板來看較大的彩色圖,且有更多說明。
4.接下來就是他們的活動時間。學生對這個活動興致高昂,因為整天都是坐著聽講,能起來動一動就已經構成極大誘因。而難度低(課本或黑板上都找得到)、可以討論等,更加強了動機。
5.第二節課各組展示與報告時,各組意見不一樣的會產生辯論,老師要加以引導,但不立即給標準答案。報告時,學生填自評互評表(請參考生物科技的是非黑白)
有一組還加上密密麻麻的檢索表
我只能說:唯有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討論的對象擴及同儕、把呈現知識的方式自由化多元化,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教師也才能從中更了解學生的知識與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