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我這新手教師也能輕易上手呢~ XD
感謝皮卡彎介紹我這個埔心國中林殿權老師的Good idea!
首先準備八份無脊椎動物圖片(因為有八組)
每組有十一張動物 (因為手邊現有的數量就這麼多)
先說明每個人都要認領幾張,盡量平均分配
每組設備員來拿圖卡回去發
平均分配
開始閱讀自己的圖卡
圖卡說明對照課本看看是哪一門動物?
每個人在自己筆記本寫下自己分配的動物名字和屬於哪一門
交換看別人的動物圖卡,互相討論
討論自己組內哪一門最多?這一門的特徵是什麼?每個人寫在筆記本
寫好的整組給我看,盡量15分鐘之內完成
看有寫完的就在黑板表格打勾,先不管對不對
等都完成以後,隨機抽學生起來問
不能看自己寫的筆記本
要說出他分到什麼動物?是哪一門的?
問學生聽完同不同意?有沒有跟他同門的動物?
有錯的即時糾正,並且對照課本說明
大概每一門都有提到之後,就請各組報告員起來說他們代表的門、介紹組內有哪幾隻屬於這一門?有什麼共同特徵
每一組報告完都要問其他組有沒有意見
老師不用先教,直接讓學生查課本去辨認,可以增加印象
然後我只要簡單把課本內容補充一下,看各類動物相關影片
再要帶學生出去挖土觀察小動物就會比較有概念
我自己看到的是
回覆刪除大人想要讓孩子能知道科學家是怎麼整理知識的,
看了那一些特徵用來分類與歸納
也學習分類系統因為發現新資料而有修改的可變性。
簡單的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傳承給孩子,想讓他們能擁有一些前人花了很久時間才建立的基礎!
(但實際上覺得沒多少人用得到這個基礎~= = )
但對學生來說,
據我觀察學習的"過程"比較重要
發現他們其實不太懂為什麼學這些,
那些大人想要給的長遠地、深層地、精神層面上的期望,
對他們來說通常很枯燥,又沒有目的性,又沒有急迫性。
(但有被大人逼迫得考高分的目的性、還有段考要到的急迫性)
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體驗與經驗,
我自己是利用每個階段的課程內容,
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模式,
有的是筆記抄寫、資料彙整、實物觀察、合作畫圖、上台發表、戶外活動、即興創作等等...
(簡單的說就是亂槍打鳥)
我自己覺得這些體驗讓學生能有機會選擇,有機會探索,
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不同,
對學生來說真的得到些什麼,
我猜很可能是他印象深刻,或是感興趣的,
或是當下學生自己特別準備的。
想想
對於學習知識本身
似乎是沒甚麼效率的做法~XD
針對黑金剛老師的這篇無脊椎生物分類教學
回覆刪除小P老師和阿簡老師之間有一些蠻值得深思的對話
我稍微分享一下:
小P問黑金剛:
為什麼要教學生這些關於分類的知識?
對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學了之後,怎樣會變得更好?
真的要教這個?
沒學會會怎樣?
阿簡老師半開玩笑回代為回說是因為:
「課本有寫」「會寫考卷」「多寫題目」「對啊」「不會寫題目」
我會心一笑之餘卻不得不承認:
阿簡老師說的才是台灣多半現場老師的反應!
這樣的反應根植於長期以來台灣的課程發展是國家政策本位的精粹主義
這種課程取向隱含「知識控制」和「行政管理」的思維
不信任老師們的知識理解及課程設計等專業能力
而要由專家根據每門學科的專家知識架構來編寫教科書
並由教育部審定、給教科書商印行、全國各國中採用
(尤其是考科…也就是所謂的主科)
以確保老師們不會隨己心所欲只教自己愛教的、或只迎合學生愛學的
也天真的以為這樣可以確保學生具備國家所認為的:
國中生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知識
還不只教科書!
為了確認老師們有把教科書的知識傳達給學生(請注意”傳達”這個詞)
所以有國家統一的評鑑來防範教師 (teacher proof)
不管是聯考、基測、大會考…
這些國家級統一的考試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宰制了課程的設計自由度
所以很多老師別無選擇地「必須」教課本上的那些分類知識(執行者)
Even他想少教一些「其實沒有必要讓國中生背」的知識
想多帶一些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但他所面對的普遍台灣教育現場氛圍不容許他有那麼多自由度
進度!進度!成績!成績!
不管教育部如何努力宣導「要培養基本能力而非灌輸基本知識」
教改十多年來多半還是靠「考基本知識」來決定升學
幸好台灣有越來越多熱血的老師選擇成為dissonate users
這些人通常抱持emancipatory values,屬於改革派的課程實施者
像生物趴辣客創始者阿簡老師,他曾說:
「我們講那麼多,學生未必真的可以學到那麼多,
特別是我們把課程都抓在自己手上的時候。
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課程進入學生中心,由他們發現、歸納。」
又像BioTOP創辦人MaRko在前一則留言所回覆的那一大段話
都可看出他想從執行者變成激勵者、引導者、協助者
他們都不滿足於「照本宣科」
而想要以其教師專業設計自己的課程
接著就會像小P老師一樣成為典型的行動研究者
他不斷問自己:
教這幹嘛?
對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學了之後,怎樣會變得更好?
真的要教這個?
沒學會會怎樣?
以此調整設計為他心中認為OK的課程設計
實施之後蒐集資訊、回顧評估
然後如他自己說的:
繼續問、繼續問!
或許有一天你就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了!
那就會往前再跨一步...
就繼續這個過程,類似皮亞傑的認知衝突...
其實已經沒有人規定學校一定要用教科書
但是各校、多數老師們,都沒有勇氣拋開教科書
我不知道12年國教師施行下去個幾年會不會扭轉這個考試怪獸
我不知道芬蘭的教育哲學有沒有辦法進到東方的體系來
我只知道:對不起我認真了!傷了大家的眼力看這一大段
看個影片調劑一下吧!關於為什麼要教生物分類的有趣動畫:
https://www.khanacademy.org/partner-content/CAS-biodiversity/How-is-biodiversity-studied/biodiversity-analyses-and-uncertainties/v/how-much-biodiversity-do-we-really-know?v=LDDKjQ-0j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