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課程實施研習—科工館] 2017/04/15
◎上午講題:如何欣賞探究教學(余忠潔老師)
1.用「欣賞」兩個字切入,把「探究教學」當做一種藝術品看待,藝術具有多元性、不特定性,而藝術也要使人看了「賞心悅目」,鑑賞藝術品有沒有一定的通則跟模式流程呢?如果有,那「探究教學」有沒有模式?
2.由「如何到達科工館」的過程,引入「運用五官,與環境互動」的探究精神,學習者在問題解決歷程建構對概念的理解。
3.目前流行的教學方式:翻轉教室、學思達、學習共同體、探究教學,有什麼相同跟不同?(這裡我覺得怪怪的,學習共同體應該不是一種教學策略或方式,而是一種教學理念或哲學觀,學共不等於合作學習,也沒有一定要把座位排成什麼形式)。
4.107課綱要教科學探究與實作,重視素養導向的教學,自然科學領域要教的素養是什麼?怎麼教素養?
5.在探究教學中,記得學生要先知道目標問題(情境及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教師是知識的主導者),也不用一次教學就要po、pe、pa、pc都達成,可以撮取一個部分作為這次課程的重點。
6.探究教學的模式:學習環、5E、EIMA。
7.評量探究教學的三面向:課程設計與實行、內容、課室文化(這三個面向,你會注意各面向的哪些細項?你忽略哪些細項?)。
8.承上,我覺得我會注意的地方有:課程鼓勵學生尋找、重視不同的探索跟問題解決方法、課程包含科目中重要概念,我忽略的地方有:大部分是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的問題常決定了課堂對話的重點(簡而言之…有時趕課,就會開始連珠砲)。
9.執行探究教學的前、中、後,都要不斷進行反思,以類似行動研究的過程思考自己的教學。
(其它參見上課資料)
[探究課程實施研習—科工館]
◎中午閒聊:共同備課
1.中午吃飯提到「共同備課」這件事,最近這四個字一直在腦裡繞阿繞,只是還沒時間好好沉澱來思索,彥文師提到從「教什麼」到「如何教」,由「教的重點」進階到「概念分析」、「學生難點」、「教學模式」、「評量方法」,需要有相同理念的伙伴教師深耕,而不同階段(年資)的教師也有不同的專業成長需求(關鍵字:成人學習、教師專業發展)。
2.承上,這方面的文獻之前有碰觸過,但「什麼樣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或是專業社群,可以觸發教師深刻認知相關的教育學知識,轉化到教學現場,調整教學行為?」、「社群如何有效運作、教師如何有效學習?」、「如何做,讓共同備課、說課、公開觀課、議課成為一種『文化』,提升教師專業省思及對本身專業的認同?」需要更多資料充電跟實際嘗試,我覺得我自己才有辦法把問號一種「有信心這麼做」的句號(不是:我聽到、看到你教的「好棒棒」,我覺得你「好棒棒」之後…,我沒有成長)。
3.跨領域、素養導向的教學:這部分目前沒有太多想法,不同科際之間的教師如何從傾聽對方的理念開始,到共創課程,沒有誰站在「市場獨佔」的立場,揉合到不至成為「拼裝車」的成果展現,應該很不容易!
[探究課程實施研習—科工館]
下午講師:阿簡老師
◎下午講題:分析與發現(pa) (除了內容外,講師使用的簡報技術也值得學習)
1.先以昨天看「貓熊的大姆指」這本書p.187中的一句話作為引子:「科學是推論性、假設性的學問,不是只要把蒐集到的資料陳列在一起即可,數字本身是不會說話的,一定還需要科學家編織的理論,才能讓數字產生意義。(註)」
2.107課綱自然領綱「學習重點→學習表現→問題解決→分析與發現(pa)」這塊,隨著不同學習階段,也會有不一樣的敘寫內容。以第三、第四階段為例:
pa-Ⅲ-1
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資訊或數據。
pa-Ⅳ-1
能分析歸納、製作圖表、使用資訊與數學等方法,整理資訊或數據。
pa-Ⅲ-2
能從(所得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釋、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他人的的結果(例如來自同學)比較對照,檢查相近探究是否有相近的結果。
pa-Ⅳ-2
能運用科學原理、思考智能、數學等方法,從(所得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釋、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同學的結果或其它相關的資訊比較對照,相互檢核,確認結果。
|
*第四學習階段(國中一至三年級):要比前一個學習階段多習得的能力有—能歸納資料,使用資訊方法整理數據,學生解釋資訊或數據時要能運用科學原理、思考智能、數學等方法,自己的探究結果能與其他相關資訊(如:其它科學報告)比較對照。
(1)資料(data):未經過處理(例如分類或計算)的原始記錄,要經過「資料處理(分類、排序、計算)」的過程才會形成資訊。
(3)和沛科技翟本喬總經理對data的見解:什麼是Data(資料)?(註)
存得起來的,就是storage(儲存)。(註:講師將此名詞暫改為「存儲」,數據會變成存儲)
看得到的,才是data(資料)。
看得懂的,叫做information(資訊)。
用得出來的,才能稱為intelligence(情報、智慧)。
4.將資訊科技(第3點)與領綱所提的分析與發現(第2點)結合
5.實作:
(1)從出生人口數(數據)到繪製折線圖(資訊)到情報解讀:講師在此運用線上提問邀請
p.s.但由資訊到情報,其中一項「提出因果關係」,這個我覺得有點怪怪的,我們能否直接由圖形確知因果關係?
(2)由歷年會考A、B、C等級百分比數據製圖,看看能否從中發現情報(減C大作戰是否有實質意義?);資費方案製圖,看看能否從中發現情報(哪個划算?)
(3)講師分成數張投影片,每次呈現一部分有關「胚胎發育方式」的課本課文,在呈現第一張投影片(部分課文)時就要求學員製作表格,接下來漸次呈現課文,表格的資料會越來越多。
(4)我自己就是畫成左邊那樣,所以後來就「畫不下」!在此要特別注意,如果你的數據要經由資訊處理的過程製圖,一開始表格的設計要想清楚(即試算表的「欄」與「列」變項的安排),要記得,資料是會成長的!
6.資料是為了展示還是處理?講師呈現習作中部分的表格內容,跟大家一起進行評析,如果
單純呈現是沒關係,但是這樣的表格很多難以進入「處理」的階段。
7.Tidy data(整潔數據)的特徵:
(1)每個變數存在單獨的一欄(欄是放變數)。
(2)每一筆觀測(測量)數據在一列。
(1)多一些不同的質量,怎麼記錄?
(2)多一些不同的溶液(如鹽水、糖水…)怎麼記錄?
9.為什麼寫了那麼多年活動記錄簿,卻不會寫實驗報告?--因為這兩個東西不一樣
|
實驗主題(題目)
|
實驗目的
|
問題
|
結論
|
實驗報告
|
簡要說明這個研究的主軸,如「影響單擺週期的因素」
|
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科學方法的「提出問題」,是實驗要解決的問題
|
回應主題的提問
|
活動記錄簿
|
說明學生要學會的東西,如「認識速度」、「電流的測量」
|
學生學這個實驗的目的
|
以老師的角度問出的問句
|
沒有點出主題,所以也無從下結論
|
10.那,要如何使活動記錄變成實驗報告?(單擺實驗)
11.使用「筆記本」來做為學生呈現學習歷程的工具:
12.學生寫不出「句子」怎麼辦,這時候需要老師的引導,相關教學資源:
(1)生物科學互動筆記本Science Interactive Notebook★
(2)讓訪視成為共備,觀課,議課的綜合活動
(3)科學寫作-細胞的觀察
(4)科學寫作-酵素的作用
(5)生物專題指導經驗分享★
(6)科學寫作-養分測定與酵素作用
13.領綱中的問題解決,也是「科學方法」的步驟,但科學方法難以描述其中的思維模式。
Ø 引入「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註」的概念。
14.運算思維—問題拆解(有點像「工作分析task analysis,如:綁鞋帶的步驟拆解」)
例子:如何來科工館?(化整為零)
Ø 科工館在哪?
Ø 附近有捷運嗎?
Ø 搭捷運要花多少時間?
Ø 捷運出來要怎麼走?
15.運算思維—模式辨別
例子:貓的模式是什麼?(喵喵叫、四條腿、有尾巴….)
例子:模式識別的應用(異中存同,同中求異)
Ø 人臉辨識
Ø 雲臉辨識
16.運算思維—抽象化(化繁為簡)
例子:隔水加熱、製作玻片標本、測試酸鹼性…,都有一套既定的作法,是一套有序的問題解決方法。
p.s.這段我超有共鳴,寒假分析課文試圖以科學方法整理孟德爾的實驗,但在「提出假說」跟「實驗設計」階段
碰到瓶頸,課文並無提出孟氏這個實驗要驗證的假說(應該說,他本來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這個實驗也不
是典型有實驗組跟對照組的實驗。另外,「演化理論」應該也是可以用運算思維的要件進行分析。
19.運算思維的意義:給老師一個重新看待「實驗活動」的視角(砍掉重練在這裡!)★
20.生物活動裡的分析與發現:
(1)生命現象:生長、生殖、感應、代謝,大概以「代謝」最好在課堂操作。
(2)哪些生物活動會有數據記錄?(可以產生數據、資料)
21.轉換一下:活動能蒐集資料、產出資訊的方法(poll everywhere是voting網頁,可直接轉出圖)
22.成長模型的建立(註)&水晶體彈性:紅點貼紙+大方格紙(能看出什麼情報?)
p.s.google線上試算表點右下角的「探索」,可以直接跑出圖!